从黑水城到嘉峪关(2)

当前位置: 主页 > 传统文化 > 中国民俗文化 >

从黑水城到嘉峪关(2)


栏目: 中国民俗文化   作者:佚名   热度:

  冯胜大军攻占沙州、瓜州后,朱元璋亦从中看到要“一扫胡尘,永清漠北”是很不容易的。面对与甘肃、青海接壤,因长年内讧争夺汗位而势力尚存,但无力进攻内地的东察合台汗国,只能采取安抚柔远的防御策略。故“太祖定陕西、甘肃诸镇,嘉峪关以西置不问”,扶持一些蒙古贵族及少数民族首领,在甘青与新疆蒙古势力缓冲地带,分别设立了安定卫、阿端卫、曲先卫、罕东卫、沙州卫、赤斤卫、罕东左卫7个羁縻卫所,全面推行“以夷制夷”“来则御之,去则勿追”的消极边防政策,并先后遣派大将练兵备边,修葺城池,严为守备。

  班师回朝的路上,大将军冯胜在尽享凯旋愉悦的同时,又担心起大军撤走之后,“河西四郡”之一的肃州城完全袒露蒙元势力铁蹄之下,让人始终放心不下。再则与朝廷貌合神离的“关西七卫”,跟墙头草似的一边随风倒,也极为不靠谱。最终造成两军长期持久对峙,朝廷鞭长莫及,西北要地得而复失,是迟早的事情。筹谋边防态势,御敌国门之外。如果在肃州城与瓜州城之间的合适位置,再设置一道属于自己的战略前哨堡垒就好了。

  当行军至嘉峪山西麓,踏上一片开阔的冈塬时,将军眼前一亮,大喜。这里正是河西走廊中西部南北山系拱合的狭窄处,是黑山山麓与嘉峪山麓之间形成的岩冈谷底。这时,早些时候派出勘察设防地形的幕僚上前一步,言道“以卑职之见,塞上一马平川之地,非雄关高城无以屯兵粮,倘烽烟大举,以中国之兵千里奔援,乃以远水救近火也,其一;或曰奈何不屯兵于祁连山上?此乃不知西北少水,复蹈街亭之败也,嘉峪关依水而建,可为久守之计,其二;自汉以来,平戎之策,扶为主,剿为辅,嘉峪关之攻难守易,列堂堂之阵于不毛,可震慑虏寇觊觎之心,不战而屈之,其三;屯戍之兵,贵少而精,则无粮饷辗转之忧,甚或敌越周近长城而入,若关城不失,则敌兵势如鲠骨在喉,芒刺在背,未敢深入也,其四。此四点,皆为扬本朝步兵之长而抑敌骑兵之短故也。此地设防最佳,请将军酌情定夺”。此处地势险要,攻守并蓄,实乃“酒泉之门户”“河西之咽喉”也。

  《肃州新志》记载:“宋元以前有关无城,聊备稽查。明初宋国公冯胜略定河西,截敦煌以西悉弃之,以此关为限,为西北极边。筑以土城,周二百二十丈,高二丈余,阔厚丈余”。嘉峪关“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关可守也”。从最初设置军事前哨到成为“中外巨防”的坚固防御屏障,前前后后经历了160多年的时间。至此,嘉峪关屹立在两山之间、伸出双臂,牢牢地守卫着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

  冯胜走远了,那两座城池还在。(都乖堂)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行走在三角城遗址

下一篇:【陇原印记】探寻陇原大地上的长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