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大云寺之千年传奇(3)

当前位置: 主页 > 传统文化 > 中国民俗文化 >

泾川大云寺之千年传奇(3)


栏目: 中国民俗文化   作者:佚名   热度:

  直到2013年,佛宝舍利横空惊世而现。2013年6月19日(农历五月十二),泾川大云寺隆重举行了大云寺落成暨佛舍利安奉法会,大云寺对外开放;2015年8月28日,泾川又一次举行重大仪式,将在甘肃省博物馆珍藏的武则天周代大云寺14粒佛祖真身舍利中的4粒,迎回寺中庄严安奉。

  千百年来,菩提流支、勒那摩提、昙摩蜜多等东来,法显、智猛、宋云、惠生等西去,东西方高僧行者在这里相互礼拜,在泾水比邻而居。

  正如那条凝重流缓的泾河,当年应有着不亚于印度恒河的鼎兴盛况。每当夜临,诵经声随同夜风在河谷间飘散,法相庄严、生生不息……(文/平凉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提供)

  相关链接:大云寺五重舍利宝函

  1964年12月,在甘肃省泾川县城关镇水泉寺发现的唐代大云寺塔基地宫,出土了一套舍利容器。共5件,由石函、铜匣、银椁、金棺和玻璃舍利瓶组成,大小套置在一起。最外层为石函,高42.5厘米,长50.5厘米,宽49.5厘米。由质地坚硬的灰色大理石制成。方形覆斗顶,顶上正中刻方格,内刻“大周泾州大云寺舍利之函总一十四粒”,阳文隶书。外刻缠枝西番莲纹一周。石函四壁阴刻《泾州大云寺舍利石函铭并序言》,并有参与舍利发现和奉安仪式的职官、僧众提名,共千余字,纪年为“延载元年”(694年)。第二层为铜匣,高12.7厘米,长12.3厘米,宽12.3厘米。形同石函,通体鎏金,錾刻忍冬纹,盖顶嵌一银质十二瓣莲花,莲花中心镶一桃形银珠。盖与身之间背面安装二个银质合页,正面安装三个花瓣形银扣,挂鎏金铜锁钥。第三层为银椁,高9.3厘米,长7.5厘米,宽5.4厘米。覆瓦式盖,通体錾刻缠枝忍冬纹,两侧各安装两圆环,底座呈长方形,四面有勾栏平座一周,空间镶嵌菱形花纹。第四层为金棺,高6厘米,长7.5厘米,宽6厘米。形同银椁,棺盖及棺身用金片、珍珠、绿松石镶嵌成大莲花,周围又饰以金片组成的小莲花。银椁和金棺下面的垫座及四周贴以五瓣梅为图案的织锦。金棺内有一檀香木小隔板。金棺内置一玻璃瓶,高2.6厘米。长颈、圆腹、平底、白色透明。内装舍利14粒,形如米粒,质似珍珠,中间有人工所穿的小孔,瓶上盖古铜色丝质小帕。

  舍利是指人经火葬后留下的结晶体。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涅槃火化后,所遗舍利被当时印度的八个国王分取,带回本国造塔供养。119年后,笃信佛教的摩揭陀国王阿育王,在统一了印度半岛的大部分后,为了弘扬佛法,取阿阇世王所藏四升舍利,分盛于84000个宝匣内,并在世界各地建造了84000座宝塔以供之。隋仁寿元年(601年),隋文帝敕令将所得14粒佛骨舍利送入泾州大兴国寺(今大云寺)地宫供养。武则天时期,伪造载有女人当皇帝故事的佛典《大云经》,并“敕两京诸州各置大云寺一处,藏《大云经》,使僧人升高座讲解”。在这一政治背景下,泾州在隋大兴国寺遗址上建造泾州大云寺,动工之际,发现了隋代供养的舍利。武则天认为是吉兆,遂请人精心打制金棺、银椁、铜匣,以玻璃瓶盛装14粒佛骨舍利,配以石函,藏入地宫,建塔立寺。这套舍利容器,被定为国宝级文物,现珍藏于甘肃省博物馆,是现今发现最早的棺椁式瘗埋舍利的实物资料,也是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习俗相融合的一个例证。(文/茹实)

泾川大云寺之千年传奇

  亲历泾川大云寺地宫出土

  2017年7月2日早上,时任泾川县人大常委会原主任郝兰芳邀请泾川一中的老同学十多人参观大云寺。来到地宫原地,触景生情,回想起50多年前,我赶到当时大云寺发现现场的情景,往事历历在目。

  1964年夏天,我高中毕业后住在泾川县文化馆,馆址在古时州衙的“马号”处。12月中旬的一天,馆内接到城关公社水泉寺大队贾家庄生产队驻队干部报告:“社员们平田整地时发现一座古墓,请速派人处理。”当时文化馆的张映文老师在馆内,他立刻赶往贾家庄生产队。当晚,大家就听说发现了宝贝。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打卡临夏地质公园——黄河文化博物馆 走近黄河 触摸历史感知文明

下一篇:丝路名刹水帘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