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乡仙游书画:迈向朝阳产业

侨乡仙游书画:迈向朝阳产业


来源:中国侨网  文章作者:陈国孟

    近年来,在福建省最大的国画生产基地仙游县,3000多画家继承李耕画派,注重中国传统绘画技巧,每年创作大量销往台港澳、东南亚以及内地大中城市的仙游国画作品,有的还被一些知名博物馆和画廊收藏,年创产值五六千万元。这是仙游县不断推动书画艺术走向商品市场,实现传统艺术资源向艺术资本转变,形成新朝阳产业的一个写照。

  被誉为“海滨邹鲁”的仙游县地处闽中,历代文人辈出,文风炽盛,素有“国画之乡”的美称。自宋至清,先后涌现出了余日华、杨津、陈文等一些擅长人物、山水花鸟写真的著名大画家。

  近代起,享有“北齐南李”之誉的李耕和李霞更是开一代新画风,带领才华横溢的黄羲、陈薰、张英等人创立了仙游画派的风格;新中国成立后,李耕焕发出艺术的青春,创作丰硕,他先后把自己的500多幅作品无偿赠送给国家。1959年,他应邀为人民大会堂绘制《松青鹤白东方红》《松鹤遐龄》巨幅堆漆屏风画及《梅兰菊竹》四条屏,两屏风画长期陈列于国宾厅,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在屏风前与外国政要合影,被誉为出镜率最高的屏风。而以李耕嫡传弟子陈毓和、孙仁英和李文朴领衔的李耕国画研究所继承和发扬李耕国画大师的技艺,多次举办农民业余美术班和组织青年画展,培养美术人才,壮大国画队伍,促使仙游美术新秀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爱画学画之风遍及城乡。改革开放以来,蒋金读、黄玉坤、黄叶等李耕国画研究所的画家,联手邵世林、张清岩、李清达等画家,极力继承和恢复仙游国画在国内外的影响。

  然而,由于书画家的市场观念较为淡薄,加上没有形成完善的书画交易市场,直至上个世纪末,仙游的书画艺术一直没有走出“象牙塔”,他们的许多精品佳作也只能沉睡在书柜里,或仅被作为馈赠礼品。

  进入新世纪以来,瞄准书画商品在内地、台港澳地区和东南亚等国日渐走进寻常百姓家的商机,仙游县高度重视书画艺术产业发展,把投入少、附加值高的这项产业作为新兴的经济亮点大力扶持,通过引导鼓励书画家、画商走市场化道路,走出去向书画艺术先行走上产业化道路的深圳大芬等油画专业村学习取经,营造出书画产业化发展的良好环境,使董国清、林仁中、游文好和林敏等许多画家制作“仙游画”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正是看准仙游丰富的书画资源,在外地画商涌进仙游“淘金”的带动下,仙游涌现了林阳、李志密、李金国等近百名上连广州、厦门出口商,下接本地画室、画廊的画商,在他们的联手努力下,仙游书画家们红红火火地搞起了“订单生产”,每日只管在家不愁销路地生产仿古长卷工笔画或现代画及墨宝,并在鲤城、度尾、大济和赖店等镇形成了四大主要生产基地,促使原先在厦门、广州等地给人画画的画家也回乡画自己的画。其中有的还成立画室带徒进行专业化生产,还有像李舜全、魏新华等上千人则凭借良好的国画绘画基础,依托港商创办的“西园画社”和“东方画院”等10多个营销龙头,撷取“韩画”艺术精华,融入仙游国画风格,创作的“韩画”畅销欧美等20多个国家,让仙游变成全国知名的三大油画生产基地之一,通过广州、厦门等口岸,源源不断地将年产的五六十万张“韩画”出口到海外,可获得收益五六千万元。

  在仙游书画走俏国内外的直接刺激下,仙游县还积极探索拉长链条的新路子。县里一些书画经纪人善于运作书画市场,他们不仅经营本地书画家作品,还有全国各地名家作品,甚至到厦门、上海等地参加拍卖会,举办李耕画派和现代人物画精品展等,年成交额节节看涨,有力地提升了仙游书画的影响力,特别是许多书画家以书画养书画,摆脱了昔日纯艺术的困境,为举办书画展和出版书画集提供了充足的经费,从而使得自身的书画技艺进一步得到提升。而墨客乡、二石斋等一批专营宣纸、笔墨纸、颜料和油画布笔等材料的文化商店应运而生,生意兴隆,特别是由于这些商店所卖的文化用品来自全国各地知名厂家,品质地道、货品齐全、价格优惠,由此吸引了惠安、涵江等周边地区画家前来采购,成为全省最大的文房四宝集散地。同时,还带动了书画裱褙店、红木镜框加工厂等相关行业发展,崛起了30多家年创产值近200万元的专事装裱的夫妻店、父子店等,一条龙地盘活了仙游的书画艺术市场,让仙游书画产业成为当地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之一。(福建乡音网/陈国孟)


·上一篇文章:书画家劳务报酬咋算个税
·下一篇文章:巴金老舍等中国作家的书画作品在京展出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ssbf.cn/news/zgysxw/074512444G6D0KG8D016II6IEKFCJ.htm



  友情提醒: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时尚文化网观点,中国时尚文化网提供的内容和资讯仅供读者参考。部分文章采编自网络,如有侵权,可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