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卷简牍,解密千年丝路(2)

当前位置: 主页 > 传统文化 > 中国民俗文化 >

万卷简牍,解密千年丝路(2)


栏目: 中国民俗文化   作者:佚名   热度:

  20世纪初,沉睡了两千多年的敦煌汉简重见天日,被中国书法学界形容为“书坛的原子弹爆炸”。百余年后的今天,有关汉简的学科、馆陈、文旅等建设工程已在陇原大地上落地生根,遍地开花。

  “简牍学”概念伴随着甘肃简牍的发现而诞生。2021年,甘肃省实施省属高校国家一流学科突破工程,“简牍学”作为“绝学”冷门学科被列入其中。西北师范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简牍学研究及人才培养的高校之一,于1995年开始招收全国首届简牍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兰州大学则是全国首批获批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强基计划”招生资格的14所高校之一,同时得益于与甘肃简牍博物馆合作的“兰山论简”读简班,强基班学生可以充分将所学的古文字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实现“知”与“行”的结合。

  被誉为“天下第一简”的武威汉简《仪礼》现存于甘肃省博物馆。今年,从“五一”假期起,兰州旅游便持续升温,甘肃省博物馆的游客接待量目前达到了历史峰值,文创中心更是“人气爆棚”。据甘肃省博物馆副馆长班睿介绍,甘博的文创工作已经持续做了近20年,生产打样的产品已超过1000件,根据古丝绸之路文化符号“马踏飞燕”开发的文创产品“小绿马”已成爆款,从去年6月至今售出约10万只。

  此外,现馆建成于2011年的敦煌市博物馆,藏有著名的敦煌汉简,作为中国最早的墨迹之一,是研究书法发展历史和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而坐落于兰州马滩黄河岸边的甘肃简牍博物馆新馆正在有序布展,利用红外线扫描及高精度拍摄技术,对馆藏的近4万枚简牍实现数字化存储管理,预计将于年内搬入“新家”;敦煌莫高里工匠村新近开发的“汉简摹写与复制”研学游产品,可以让游客了解简牍、认识简牍,并体验撰写木简、临摹壁画、制作彩塑和泥版画等传统文化技艺,将文化研学与旅游市场接轨,为丝路文化艺术传承注入新活力……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张春生认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文物、文博、文化产生了兴趣,愿意到博物馆感受历史文化,希望弄清楚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古迹能够唤醒当代年轻人对历史的追溯,帮助现代的人知晓古代知识和发展历程,以及对于未来发展的思考和憧憬。

  竹木春秋,“简”“牍”古今。田澍表示,在辉煌灿烂的新时代,让陈列在博物馆里的简牍文物、分布在河西走廊的玉门关、悬泉置等文化遗产,以及记录在简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使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更加清晰地呈现于世人面前,是我国文博事业发展的时代要求,更是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促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旨归与实践路向。(文/光明网记者 李汶键)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武山演武城遗址

下一篇:“大落(洛)门寨”与“三府(都)谷”考(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