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故里 庞公奇石 安保堂的雕刻情结

当前位置: 主页 > 传统文化 > 中国民俗文化 >

轩辕故里 庞公奇石 安保堂的雕刻情结


栏目: 中国民俗文化   作者:佚名   热度:

  新天水·天水晚报记者 徐媛

  清水庞公玉产于清水县红堡镇小华山下,因庞公而得名。相传宋代襄阳人庞蕴,西游至此,见山峦奇秀,林木葱翠,景险境幽,遂结庐隐居。临登天时,将其金银珠宝倾入峡谷,顿时化为五彩之石。

  庞公玉以其妙然天成的多姿形态、滑润溢翠的玉肌、斑斓细腻的纹理、饱含诗意的称谓,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一绝。

  春和景明的一天,记者来到位于清水县红堡镇小华山脚下的庞公石产业园区时,耳边充斥着的是“嘶嘶”的打磨声。和其他手艺人一样,清水县庞公玉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安保堂也戴着草帽,手执角磨机和细水管,认真打磨一块巴掌大的圆形庞公玉。

  只见角磨机在他手中灵活翻转,不多时,庞公玉上就有了好看的纹路,那些萦绕在玉石上的翠也显现了出来。如此驾轻就熟地操作,仿若在纸上作画,而非在质地坚硬的石头上雕刻。

  看见记者,安保堂连忙放下手中的活儿上前打招呼。彼时,记者才得以认真观察这位“新晋”省级非遗传承人。年届中年的他,身材消瘦、皮肤黝黑,一条水洗牛仔裤,上身是一件藏蓝色休闲夹克,有着中年人特有的沉稳与寡言。笑起来时,他黝黑的面庞上会透出一丝羞涩。

  安保堂热情地带记者参观了他的庞公玉雕工作室,那一件件整齐摆放于展架上的《喜上眉梢》《连连高升》《天然山水》等作品,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坚硬的石头在他出神入化的雕工下变得柔软,又不失力量和美感。

  他一边带记者参观,一边讲述起庞公玉,讲述起自己与庞公玉的故事。

  庞公石,又叫庞公玉,产于清水县红堡镇庞公庵山下牛头河及小华山一带。该石天然妙成,玉质地缜密坚致、朴实高雅,以深绿色为主,黄、红、白褐、金等各色如梦如幻的翠纹萦绕于石,饱含诗意、气韵生动。清水民间艺人根据其玉料的天然形态和纹理特征,通过一定的方法,创作出各种形态的庞公玉工艺品。20世纪90年代初,在北京举办的庞公玉展览会上,其更被誉为“中国一绝”。

  “说起庞公石,还有一段传说呢。”安保堂告诉记者,相传唐代襄阳居士庞蕴云游至小华山,看到这里“前后崇岗峻岭,左右溪回峙轩,森丛清洁,风气攸聚”,决心结庐于此,潜心悟道。“庞蕴得道前,把他的聚宝盆抛到牛头河里,满河金银珠宝没一会儿就变成五彩缤纷的碧玉,沉到了河底,后人就把这种玉叫‘庞公石’或‘庞公玉’。”

  今年五十多岁的安保堂,已与庞公玉打了二十八年交道。“最早的时候,我和我父亲,还有本家的一些叔伯在河坝里捡天然石。后来,庞公玉渐渐有了名气,要的人多了,我们就开始自己加工、自己磨制。”安保堂告诉记者,刚开始制作庞公玉时没有工具,也没有机器,纯靠手工。1982年随着人们审美的提高,为与时俱进,他便自费到山东、浙江一带参观和学习,并于1984年自行设计了一套现代化的玉器雕凿工具。1993年,经他雕刻的庞公玉作品《麦积烟雨》,夺得全国工艺品大赛一等奖。

  庞公玉坚而不脆、硬而不滑、可雕可凿,但要想雕凿好却并不容易。“玉雕是一件耗人耗时的事,没有二三十年的工夫是弄不好的。通常形状上的相似好雕,难就难在动态上的打磨,要想活灵活现那就更难了。”

  据安保堂介绍,庞公玉的主要制作工序大致需要六道:首先是取料,就是在小华山河床采取纹理流畅精美、造型饱满且具备一定形态的天然石料;再用锤子凿出大致的形态,去掉不耐看的地方;然后用打磨机打磨平整;再用细砂轮和各种雕刻机,根据疏密、大小、深浅不同的各色翠纹完成浅浮雕、线雕、圆雕、镂雕等各种雕刻。”

  雕刻完成后,打蜡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即用高温喷枪将玉石喷热,然后将蜡涂抹在玉雕上,蜡油经高温很快就渗入玉体中,庞公玉随之发生神奇的变化,墨绿的颜色瞬间变得耀眼夺目,而玉雕上或黄色,或红色的玉翠也会变得愈发清晰可辨。接着还需配置与主体相呼应的木质或石质底座,这时天然庞公玉已成为一件精致的艺术品。但这并不代表作品的创作已经完成,最后还需要篆刻一个含蓄且富有诗意的名称或诗句在底座上,以达到虚实互补的效果。

  庞公其石之美,在质、在形、在韵、在自然天成。手艺高超的玉雕艺人,往往能根据材质天然的纹路,找到恰当的雕刻主题,这体现着玉雕艺人的审美与学养。“玉料不像白纸,一旦雕刻出错,就会造成损失,所以庞公玉雕最关键的是要一次成型,这就要求雕刻者需要很高的心灵感悟,以及随物赋形的技能。”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辛弃疾的康乐

下一篇:从打通关陇到贯通“丝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