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8商街处处 艺术味转淡

798商街处处 艺术味转淡


来源:华夏时报  文章作者:严葭淇

  评论

  艺术被商业驱逐?

  ■吴小曼

  “艺术与商业共融,但不能共荣”。798的命运,再次验证了艺术与商业的关系,它们是天生的死敌,却不是矛盾的对立面,有着统一的可能。尽管我们从理性上认同“商业化发展,艺术家撤离,符合经济规律”,但我们却从情感上无法抹去艺术家逃离时的苍凉背影,没了艺术家,798还可以叫艺术区吗?

  2009年,大批艺术家、画廊、艺术机构因为房租高涨纷纷撤离后,在今年10月,798又迎来了它的繁荣,据说国庆期间每天人流量高达10万,798已到了承载的极限。有人开始展望798的明天:它可以成为时尚品牌、艺术发布、旅游等多功能化的一个平台,进而升级为文化产业中心。事实上,这样的平台在中国到处都是,那798的品牌价值又何在呢?

  曾在17年前,我身边的诸多朋友都是受“艺术蛊惑”,抛弃铁饭碗加入“圆明园艺术聚落”,成为职业艺术家,当时的意义更多的是颠覆一种单一的生活方式,尽管不被大多数人理解,但他们自得其乐,对未来有着无限的憧憬,觉得21世纪的艺术中心就应该接力棒式地到达北京,尽管生活清苦,精神则富足。

  很快,围绕这些艺术家,餐饮、画廊等公共服务应运而生,不仅带动了出租房的兴旺,也带动了周边经济的繁荣,而处于这一链条生产者地位的艺术家则遭到了驱赶的命运,他们一部分去了798,一部分人去了更僻远的宋庄。

  798,这个昔日的工厂,因为艺术家的入驻,它日益蜕变成一个艺术园区,历史与现代交流,时尚与传统并存。每个艺术家都可以在这里建立工作室,工作室也承载着展示的功能,所以你可以自由流动到每个工作室,可以看到不同风格的作品,有人开玩笑说,798自然扮演了中国艺术启蒙者的角色。其实,这里的作品也参差不齐,有严肃的创作,也有模仿和拷贝,但多元才是一个艺术园区的活力所在,它开始被国际关注,进而画廊、艺术机构进入,798成为北京、乃至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受到朝阳区政府的关照:统一管理,升级为文化产业园区,798的地价也在攀升,地产商也跃跃欲试,并与艺术家爆发“搬迁、撤离”冲突,后虽798保留了下来,但租金的上涨,还是让很多艺术家捉襟见肘,最后只好让路给耐克等时装大牌。

  带动了这一区域繁荣的艺术家,又要再次被商业驱逐,他们或选择宋庄,或选择更偏远的地方,难道这就是艺术家的宿命?他们永远要生活在边缘,才能对社会保持警觉,从这一点来说,这或许是艺术的幸运。

  但我们不希望798成为又一个中关村(7.03,0.08,1.15%),就如同艺术家郝光在博客中所说:“这里很像是乡镇企业的管理者在打造一个两星级宾馆。这里可能会变成一个旅游景点,一个很好的公园,一个商业中心,但它再不是798了。”

|<< << < 1 2 3 4 5 6 > >> >>|


·上一篇文章:西湖艺术博览会在杭州开幕
·下一篇文章: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饶宗颐抵杭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ssbf.cn/news/zgysxw/111113136508239DE2K8I3B0B2KK4II.htm



  友情提醒: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时尚文化网观点,中国时尚文化网提供的内容和资讯仅供读者参考。部分文章采编自网络,如有侵权,可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