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宫夜宴》到《典籍里的中国》,再到最近登上热搜的《舞千年》,文化类节目的走红成为一个常见的现象。
相对于大众娱乐,有观点认为,文化类节目总是显得“小众”一些。但随着人们整体审美水平和精神追求的提高,它们也有了更多出圈的可能,成为“爆款”。
成为关注焦点的文化节目
日前,《舞千年》开播,随即登上热搜,《相和歌》《火》等成为网友关注的焦点。
它的出圈,其实有迹可循。《舞千年》的不同之处在于,通过剧情式的故事演绎和人物设定,挖掘传统经典舞蹈,展现舞蹈作品蕴含的礼仪、服饰、音乐等优秀文化内涵。
首期播出后,这个标准获得了不少网友认可。以舞为载,谈舞蹈、讲艺术,同时科普了知识,这戳中了不少观众的审美点,“比较喜欢这样的文化表达形式。”
需要注意的是,它是近期热门文化节目中的一个。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的电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曾带动“典籍热潮”,人们开始热衷于了解《尚书》《论语》等著作背后的故事。
不仅如此,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故事里的中国》《国家宝藏》等文化类节目均广受观众好评。
如何实现“艺术转码”?
归纳起来,上述节目基本有如下关键词: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有趣,根植于传统文化。
以河南广播电视台策划的“中国节日”系列为例,它采取了“网剧+网综”的形式,往往以一位主线人物的经历串联起形式多样的节目,包括舞蹈、歌曲等等。
“创意”是其中的亮点之一。在这个系列节目的收官之作《重阳奇妙游》中,《有凤来仪》的主创用五种变换的色彩,来表达凤凰的五种精神境界,其运用颇有讲究。
例如,在历史长河中,人们赋予凤凰很多美好寓意。五彩凤,其“五彩”就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五种美德。
《典籍里的中国》也没有拘泥于模式化的表现形式。曾有文章总结,其创新之处就在于,以戏剧化的结构和影视化的表达对典籍进行了可视化、故事化、直观化的艺术转码。
有观点认为,优秀文化节目的成功,离不开对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做到传统与现实的相融相通,同时也要做到创新表达、科技赋能、跨界合作。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史安斌分析,这些文艺节目在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同时,注意到了“Z世代”的偏好,结合科技,将原本有些冷门的内容进行了体验式传播,这种活泼的表现形式,吸引了不少年轻观众。
“圈粉”年轻人
的确,这些鲜活的文化节目在受到欢迎的同时,“圈粉”不少年轻人。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12名受访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91.6%的受访青年期待更多挖掘和吃透传统文化的节目。
《七夕奇妙游》总导演路红莉在该节目播出后,曾关注过网上的评价和建议,她曾表示,“我感受最深的是,节目受关注,其实是由于我们中国人共同的文化基因和文化自信。”
年轻人对节目的欢迎程度有些超出她的预估,究其原因,“正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文化传承和记忆,我们在节目里想表达的意蕴,才能引发共鸣”“这就是文化自信。”
文化需要不断地继承、传播,才能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史安斌提到,集优秀传统文化和沉浸式、体验式的传播方式于一体,这类文化节目实际结合了“Z世代”青年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
“它们应该能够解决目前某些娱乐节目、综艺节目存在的低俗化、过度商业化等问题,把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做一些有效传播,成为‘流量时代’的爆款。”他表示。(来源:中新网客户端 记者 上官云)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相关推荐
- 瑞士向中国返还5件流失文物艺术品
- 课后托管班招生火爆 孩子喜欢的托管生活什么样?
- 安徽视障男孩圆梦大学 选择入读特教专业
- 对抗中年焦虑 41岁女性考北电开启人生新尝试
- 脑机接口,帮人开口
- 各国都是几月份开学:留学新人须知——各国开学时间全汇总
- 教育部:有序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招生规模
- 做足“功课”迎接新学期,各地多措并举保障秋季开学正常有序
- 河北武强:300余名孩子手绘百米年画长卷
- 浙江省博物馆新馆开馆
- 已参加15次高考的唐尚珺决定复读 曾称新高考“挺有挑战”
- 英媒:文物被盗暴露大英博物馆荒谬做派 拒还文物理由十分侮辱人
- 经典诗词何以青春焕发
- “诗意长安” 的正大气象
- 到数字文学博物馆体味古都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