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保护也应注重基础研究

当前位置: 主页 > 时尚行业动态 > 文化新闻动态 >

古籍保护也应注重基础研究


栏目: 文化新闻动态   作者:佚名   热度:

2020年11月17日,英国《自然》杂志刊发了一篇来自华沙生命科学大学木材科学研究所的论文,文章讨论了纤维素纸浆中木质素含量对纸张耐久性的影响。有同行说看到这篇文章很受鼓舞,不仅因为纸质文献保护方面的文章能够收入《自然》,更因为这个领域实在太缺乏这类基础性研究。虽然它只揭示了微观层面一个很小的问题,却为古籍、档案、字画等众多纸质文献和文物在保存保护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其实在过往的研究中,我们也曾发现类似现象:一些中碱性纸张尽管木素含量很高,却依然有很好的耐老化性能。遗憾的是这种发现仅仅停留在现象层面,由于没有从机理上深入阐释,对这一现象的普遍性难免存在一丝怀疑,甚至将它归因于其他外部因素。当这一现象被科学揭示,曾经的疑虑豁然开朗,许多不确定的问题也迎刃而解。

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便在于此。它更倾向于揭示事物内部运行和变化的基本原理,只有弄清楚这些底层的反应机制,宏观层面的现象和应用领域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给出答案。与其他科技领域的情况一样,基础研究往往扮演着开山铺路的角色。古籍保护的技术研究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一些问题只有从机理层面研究清楚,实际工作的开展才能有切实的依据。

在过去,由于缺乏系统的技术研究作为支撑,许多保护手段只能依靠前人朴素而模糊的经验,尽管这些经验中有不少措施行之有效,但也有一些今天看来缺乏科学依据,甚至对古籍有负面影响。例如古人晒书的习惯,虽然能杀虫去霉除湿气,但阳光中的紫外线会加速纸张老化,对古籍造成损伤。我们今天提倡科学保护古籍文献,就必须搞清楚各个方面所涉及的科学问题及其基本原理,依靠科学理念建立一套更加有效的保护方法,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各种具体问题。从古籍保护研究的内容和现阶段的情况来看,除了批量化脱酸和加固等目前亟待攻克的应用性问题之外,尚有许多基础领域的问题有待深入研究。

首先,纸张老化过程的反应机理仍然是古籍保护技术研究领域最核心的问题。尽管目前对纸张主要成分在老化反应中的基本过程有大体上的揭示,但这种揭示还比较粗略,更加深入的影响机制仍鲜有系统性揭示。尤其对于诸多复杂的副反应,更很少有研究涉及。这些基础性的系统性的问题没有弄清楚,对于纸质文献的科学保护就难以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以至于现实中的许多保护措施还只能借鉴前人经验。

机理层面的研究往往需要较强的科研能力,对研究人员的学术背景和实验室的硬件设施有很高的要求,适合在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和高校中开展。随着近年多家机构建成古籍保护实验室,高校陆续开设古籍保护相关专业,诸多专家学者开始关注古籍保护技术领域的研究课题,过去以经验为主的古籍保护理念也逐渐走上了科学化系统化的发展道路。

与此同时,要开展科学系统的研究,材料性能的测试分析必不可少。由于纸张常用的检测方法大多是有损测试,无法用于珍贵的古籍,开发新的无损检测技术成为打开古籍保护技术研究之门的关键。

得益于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的发展,一些无损的光谱和色谱技术已逐步在纸张检测分析中获得应用。不过整体而言,这类手段还比较有限,能够测定的指标并不多,无法对古籍纸张各方面性能实现充分覆盖。过去古籍保护研究属于小众领域,这方面的开发和尝试比较少。随着技术应用的不断拓展,未来还需开发更多能够应用于古籍原件的无损分析技术,只有解决好这个关键,针对古籍载体本身的科学研究才能得以施展。

除了这些技术上的基础性问题之外,在古籍保护实践工作中,还有一些基本的问题,或者说是一些老问题。这些老问题几乎贯穿在日常工作当中,尽管目前都有现成的解决方法,但当下的方法并不符合科学保护的要求,或存在比较大的争议。这类问题的存在,一部分是因为目前还没有完善的替代方法,也可能是由于科学研究没能跟实践有效结合。这类问题大多都有一个共同点,其负面影响产生的过程非常缓慢,短时间内不易观察到明显的危害。例如纸质文献永久保藏的适宜环境,修复材料、装具材料的安全性问题等。

由于这类问题短时间没有迫切解决的需求,往往容易被习惯性忽视。从长期来看,当这种慢性不显见的影响累积到一定程度被发现时,对古籍文献造成的危害往往会比较大,而且这种伤害大多是不可逆的。以保藏环境中的温湿度为例,传统上一般认为纸张应在中湿度环境保存,这样能够维持其良好的韧性。但近年有学者研究表明,湿润环境会加速纸张内部纤维素的降解,造成纸张快速酸化老化,甚至引发纸张表面长黄斑、长霉等问题。这些老问题的忽视以及在技术领域的争议,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基础研究的深度不够。只有弄清楚温湿度对纸张保存的影响,准确把握文献流通与永久保存对环境的不同需求,依靠详实的研究数据找到最佳的保存方案,才能对这一问题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社交媒体、用户、大数据、平台:观察网络文学的新维度

下一篇:迭代加速,互联网流行词让语言更丰富了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