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历史上的十三座城门

当前位置: 主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文脉 中国文脉 >

长春历史上的十三座城门


栏目: 中华文脉 中国文脉   作者:佚名   热度:

  1800年长春厅设立十余年前,已有垦民在今天的南关区一带聚居,宽城子由此形成。1825年,长春厅治所从新立城迁至宽城子,带动了这里的发展。宽城子本来只是因粮食交易自然形成的集贸小镇,但是1865年的一场攻城威胁,却促使它在短时间内建起一座城池,老长春从此有了城门。长春历史上的城门先后出现过13座,存在时间接近百年。

  1865年9月末,外号“马傻子”的马振隆计划率领人马进攻长春,得知消息的长春厅官员紧急动员商民修建防御城墙。因时间仓促,所谓城墙只是在城区边缘填补房屋和院落空隙后形成的板垣,以木板搭边、中间填土夯实筑成。但是这简陋的城墙,竟抵挡了马振隆10月初的第一次进攻。随后,长春厅便开始对城墙进行加固和改造,很快就形成了高1.2丈、史籍称“周二十里”的城墙。实际上,通过现代手段复核,城墙周长应为7公里左右,面积不到3平方公里。除了城墙外,充分利用东、南、西侧的自然水系,在无水的北侧挖出宽、深各一丈的护城壕。虽然城池的形状并不周正,但城墙、城门、城壕等功能齐全,具备了完全的防御能力,也由此成功抵挡了12月中旬马振隆的第二次进攻。

  最初的长春城有6座主门,分别设在长春通往各地的6条主路之上。攻城威胁解除后,为方便出入,又陆续开设过4座小门和2座二道门。此外,在长春城西扩的过程中,在西岭街西端又新建了一座大西门。这样,老长春的大小城门加在一起共有13座。

  6座主门都有正式名称,南北门各有门额,南门是“众山远照”,北门是“关左通衢”。城门形制上,除西南门略小外,其余均高2丈5尺、宽2丈,门上有望楼,门边建有长短不一的砖墙,并设有箭垛。

  6座主门的概要如下:

  北门名为“永兴门”,位于今长春大街与大马路交会处偏南侧,扼守着老长春城通往农安的主路。1912年,在接通商埠大马路与城内北大街时,永兴门因妨碍修路被拆除。官府起初还有重建之意,后因已无实际意义而放弃。这是长春城第一座被拆除的城门。

  东门名为“崇德门”,位于今东门路东首,扼守着通往兴隆山的主路。此门在后来历次扩城修路时基本未受影响,所以直到1952年整修东门路时才被拆除。这也是长春最后消失的城门。

  南门名为“全安门”,位于今解放大路与亚泰大街交会处东侧,这里是老城南大街南端,扼守着向东通往吉林的主路。这一带不仅商贸繁华,因紧邻伊通河,还是宽城子兴起的起源地之一。如今的“南关”“全安广场”之名,都缘于这座城门。1930年,在整修南北大街过程中,全安门被拆除。

  西门名为“聚宝门”,位于今民康路与平阳街交会的下坎处,出门就是黄瓜沟上的西双桥,扼守着经西岭通往奉天(今沈阳)等地的西南主路,那条路差不多就是今天解放大路的走向。随着长春城的西扩,西门外的西岭街日渐繁华。日俄战争前后,沙俄军队和日本商民也曾在此聚居。1934年,因修建民康路和平阳街,聚宝门被拆除。

  西南门称“永安门”,位于今解放大路与大经路交会处西南、永安桥西北处,扼守着通往伊通的主路,那条路就是现在的东岭街和东岭南街。另外,在南岭大营建成后,西南门也是前往南岭大营的必经之地。1926年,吉林督军张作相来长春检阅南岭大营驻军,永安门因“太过窄小”而被拆除。

  西北门称“乾佑门”,位于今民康路与平治街交会处,扼守着通往西北长岭的主路,那条路基本上是现在西安大路的走向。1932年后,随着新路网的建设,在拆除西北城墙修建平治街和民康路时,乾佑门也被拆除。

  主门之外的4座小门,只是为了方便人们出入而开通的,它们既没有正式的名称,也未设城门楼。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马号门,位于今大经路和平治街交会处稍偏东的位置,因临近长春厅衙署的马厩而得此俗称,20世纪20年代因大经路向老城内延伸而被拆除。小东北门位于今亚泰大街与长春大街交会处以南。小东门和小西门分别设在二道街的东西两端;小东门位于今文庙以东处,小西门位于民康路二道街口西侧。此外,还有2座牌坊式的木门,分别设在东门和西门内,被称为“东双门”和“西双门”。

  作为第13座城门的大西门,是长春城西扩的产物。出老西门、过西双桥后的街路,当时称“西岭街”。随着这一带逐步繁华,便有了被称为“西岭八大家”的知名商家。为了适应城区扩展的需要,在西岭街西端新建了一座城门,位置在今解放大路与岳阳街交会处一带。此门建成后,西岭街、朱家大屯、五户屯等都被划入了城内,因此大西门具有了扩城的象征意义。大西门未设城门楼,门洞上刻有“聚宝门”字样,就像将原西门迁移到这里一样。为了与老西门区别,新门便有了“大西门”之称。20世纪30年代修建吉林大路(今人民大街以东的解放大路当时都称“吉林大路”)时,大西门被拆除。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

下一篇:宋代家具之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