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香炉外,汉代还出现了“提笼”,即用来熏衣的熏笼。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文物中,有香炉内置于提笼之内,以起到熏香、烘物或取暖之用。东汉时,尚书郎入宫面见皇帝,有专人为其熏衣。东晋习凿齿《襄阳耆旧记》载:“荀令君至人家,坐席三日香。”汉末名士荀彧坐过的地方,三日可闻其香。魏文帝曹丕也酷爱熏衣,还曾因为衣服太香刺激到坐骑,导致他被掀翻下马,被咬伤了膝盖。魏晋以降,“熏衣剃面”成为了当时的风度,引无数名士争相效仿。
一捻和香聚:美容香身
汉晋之际,随着外来香料的传入,香料种类不断增多,焚香也愈发普及,香方也随之出现。据香方,可用多种香料调和成“合香”。东汉时期的苏合香,并非是产于苏合香树上的香树脂,而是大秦商人“合会诸香,煎其汁”制成的,可谓“挂羊头,卖狗肉”。难怪,身居高位、呼风唤雨的外戚窦宪,也要委托班超与大月氏人交易苏合香。当然,这件事也反映出当时人对香料认识与使用的进步。
明周嘉胄《香乘》卷14载有《汉建宁宫中香》的配方,集藿香、丁香、檀香、黄熟香、沉香、零陵香、苏合油等十余种香料,用料十分考究。建宁,即汉灵帝刘宏的第一个年号。可见东汉后期,宫廷用香已不再局限于单一香料。三国时,东吴政权凭借大航海运动,从进口香料的主要产地——南海诸国获取了大量香料。吴少帝孙亮在位时,别出心裁地“合四气香”,给四位宠妃制作了著名的“百濯香”,“凡经践蹑宴息之处,香气沾衣,历年弥盛,百浣不歇”。在这之后,最广为人知的合香是“甲煎香”。其主材为甲香,这种香料单独使用味臭,若将其与别的香料混合使用,反而能增加香气。将它们放在一起高温烘烤,“煎”出其香,故称“甲煎香”。这种合香在焚烧时,香气会过于浓烈张扬,因而它更常见的用途是入药,或制成具有药用价值的“唇膏”——口脂。
东汉以降,香料的“美容”功效得到了很大开发。晋王嘉《拾遗记》云,汉灵帝初平三年(193年)游西园时,命人将西域进贡的茵墀香煮成汤,用来沐浴,将剩下的洗澡水倒入沟渠中,仍散发阵阵奇香,故世称“流香渠”。这与后赵国主石虎的“温香渠”有异曲同工之妙。除了洗手与沐浴,香料还被广泛使用于日常生活的护理,如美发的香油与敷面的香粉,皆以香料为主材。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也记载了合面脂、合手药、合香则等美容用品的配方。在当时,这些用香料制成的美容品、化妆品,是名士追捧的奢侈品。
用鸡舌、藿香、青木香、胡粉等香料,还可以制作出“香身丸”。刘宋时期的医家胡道洽因身上有狐臭,曾自制出名香,以遮掩身上的异味。看来,人们爱美的追求自古至今不曾改变。在现代,香水备受现代人欢迎;而这,同样是香料能在中古时代迅速普及开来的一个主要原因。(瀛洲海客)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作为演说家的许地山
下一篇:《封神演义》背后的真实历史
相关推荐
- 中国学者"海淘"敦煌文献15载:让流散的文化瑰宝"回家"
- 爷爷留下的传家宝,是70年代末的“头版小人书”
- 探访嘉峪关新城魏晋墓群六号墓
- 历史眼丨巧用谐音,景泰县取名趣谈
- 天祝铜牦牛 甘肃“第一牛”
- 传说刘伯温 在陇南 也斩过龙脉
- 张掖肃南:清明祭英烈 传承红色精神
- 以“中国笔墨”书写新时代长征史诗 ——甘肃积极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 历史眼丨唐玄宗做了个怪梦才有了正宁县之名
- 兰州人创造的奇迹 背冰上山栽活白塔山上第一批树苗
- 张家川马家塬遗址战国戎人车舆复原展举办
- 兰州“八办”纪念馆——文物里的红色故事
- 甘肃携秀美风光和经典非遗闪亮登场
- 南古城 一个王朝远去的背影
- 组织领导声势浩大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记土地革命时期的中共兰州特别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