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雅称这样描摹人生百年(2)

当前位置: 主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文脉 中国文脉 >

年龄雅称这样描摹人生百年(2)


栏目: 中华文脉 中国文脉   作者:佚名   热度:

  《礼记》云:“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人之五六十岁,谓之“耆艾”,50岁便是到了“及艾”的年龄,发白如艾。《论语》中称之为“知天命”,即“五十而知天命”。

  说起“知天命”,有人会误认为是听天由命的意思,其实这个年龄对荣辱得失已淡然,知晓理想实现之艰难,做事情不再苛求结果。《周易》以五十根蓍草演算占卜的方法,视50岁为“大衍之年”,《淮南子》认为“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说明此年龄为“知非之年”。年过半百,也是从中年步入老年的过渡期,人生到了更为成熟豁达的年龄。

  天增岁月人增寿

  人的一生,人们总是留恋青春岁月的美好年华,而将变老看作垂暮与孤独。古人告诉我们,天增岁月人增寿,总有智慧在心头,当下就是最好的年华。

  “六十曰耆,七十曰老”,人之六七十岁有“耆老”之说。60岁又称“耳顺”: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古代用干支纪年,以天干与地支依次错综搭配,60年周而复始,故也以“花甲”指60岁。唐代赵牧《对酒》诗云:“手挼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古时年过六十便可在乡邑里拄拐杖,也称60岁为“杖乡”。

  “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将70岁谓之“古稀”。对于70岁,还有两种说法,一谓“致事之年”。致事,上报施政情况,也指辞官。《礼记·曲礼上》云:“大夫七十而致事。”二谓“悬车之年”。悬车,古人一般至70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二年》中记载:“诏曰:‘闾以悬车之年,方求衣锦,知进忘退,有尘谦德;可降号平北将军。’”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喜寿”特代指77岁。

  八十岁至九十岁为“耄耋”。曹操在《对酒歌》中写道:“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在古代,年过八十就被允许撑着拐杖入朝。《礼记·王制》记载:“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男子80岁又可称作“杖朝之年”。

  因“米”字拆开,其上下各是八,中间是十,可读成八十八,故88岁又称“米寿”。《尔雅·释诂》曰:“鲐背,寿也。”90岁又有“鲐背”之称,泛指长寿老人。99岁也称作“白寿”,“白”为“百”缺一,人之九十九。

  100岁为“期颐”。指的是百岁高龄的人需要颐养。而清代称百岁老人为“寿民”。茶字的草头代表二十,下面有八和十,一撇一捺又是一个八,加在一起就是一百零八,故“茶寿”是108岁的一种说法。

  无论古人对于年龄如何表达,生命是无止境的,不能以年龄衡量。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贡荣党)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涨知识”:秦半两、汉五铢和5角硬币,谁最重?

下一篇:宋朝何时开始“重文轻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