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
清代文人舒位《黔苗竹枝词·红苗》诗:“织就班丝不赠人,调来铜鼓赛山神,两情脉脉浑无语,今夜空房是避寅。”(注:红苗惟铜仁府有之,衣服悉用班丝,女红以此为务。击铜鼓以鼓舞,名曰调鼓。每岁五月寅日,夫妇别寝,不敢相语,以为犯有虎伤。)寅为虎,谁敢违背避寅习俗,五月寅日若夫妻同房而眠,老虎就会伤害他们。 是一些地方民间流传的避寅习俗。
白虎神是中国古代道貌岸然教的守护神,原为古代星官名,二十八星宿中的西文七宿,因其呈虎形位于西文,按五行配五色,故称。它也是四方神之一。《礼记·曲礼上》有“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土家族多信奉白虎神,湖北土家族祭白虎时,掌坛师要用杀猪民将自己的头砍出血来,滴在纸钱上后,悬挂焚烧。湖南土家族的小孩得尺风病时,往往认为是白虎所致必须请巫师驱赶“白虎”。驱赶时,要在户外放一把椅子,绑上带枝叶的竹子,上捆一只白公鸡,由巫师在室内施法,如果公鸡啼叫,白虎就算赶跑了。
陕西有送布老虎的育儿风俗。小孩满月时,舅家要送去黄布做的老虎一只,进大门时,将虎尾折断一节扔到门外。送布老虎是祝愿孩子长大后像老虎那样有力;折断虎尾,则是希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免灾免难。山西各地则流行送老虎枕头的育儿风俗。每逢小孩过生日,当舅舅的要送外甥一只或一对老虎枕头,既可当枕头,又可当玩具,还表示祝福。
陕西华县一带流行“挂老虎馍”的婚姻风俗。迎新前,男方的舅家要蒸一对老虎馍,用红绳拴在一丰收,新娘一到,便将老虎馍挂在她颈上,进门后取下,由新郎新娘分食,表示两人同约会。值得一提的是,此馍还有公母之分,公老虎馍的头上有一个“王”字,表示男子要当家为王;母老虎馍的额中有一对飞鸟,表示妻随夫飞。每个老虎脖子前还有一只小老虎,表示祝愿新人早生贵子。
兔:
宋代陶谷《清异录·馔馐》:“犯羹,纯兔。”兔为生肖,属犯,古人称兔肉汤为犯羹。
在汉族有生育忌兔肉的习俗,因为兔子豁嘴,所以孕妇妊娠时禁食兔肉,以免孩子出生时豁嘴。另外还有赠兔画的育儿风俗。画中有六个小孩围着一张桌子,桌上站一手持兔子吉祥图的人,祝受赠的孩子将来生活安宁,步步高升。
古代汉族有“挂兔头”的岁时习俗,流行于全国许多地区。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人们用面兔头或面蛇,以竹筒盛雪水,与年幡面具同挂门额上,以示镇邪禳灾。
龙:
中国的民俗节日中,有不少是与龙有关的。宋人吴自牧在《梦梁录》中有关南宋龙灯的记述:“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蜿如双龙之状。”吴氏所说的是静止观赏的龙灯。南宋大词人辛弃疾有“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诗名,说的是由人舞动的龙灯。明清两代,舞龙灯之风更盛。据清道光年间《沪城岁事》载:“游手环竹箔作笼状,蒙以绘,绘龙鳞于上,有首有尾,下承以木柄旋舞,街巷前导师为灯牌,必书‘五谷丰登,官清民乐’。”清喜庆姚元之《竹叶亭杂记》亦载:“今圆明园正月下五日,筵宴外藩,放烟火,转龙灯。其制人持一竿,竿上横一竿,状如丁字。横竿两头,系两红灯,按队盘旋,参差高下,如龙之宛转。少倾则中立,向上排列‘天下太平’四字。”舞龙灯并非灯节才有,春节、中秋以至各种庙会均有此项活动。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龙是吉祥瑞兽,人们用灯模拟龙的形象,无非是取其吉祥除祟的含义。
山东沂南北寨村东汉晚其画介石墓中室东壁上的乐舞百戏石刻,为我们提供了汉代鱼龙之戏的形象资料。其龙双角、鳞身、双翼、长尾,背上负一大圆口双耳瓶;瓶上立着一个扮演羽人的小孩,双手持一带羽葆的长幢耍弄。龙前有一左手持短梃,右手持鼗鼓向龙摇动的人;龙后有一左手持鞭,右手持鼗鼓举掐的人气氛热烈。此龙的造型,极像马的形体。
农历二月二为汉族的“龙抬头节”。此时正值尺蛰、春分时节,民俗认为蛰伏一冬的龙在这一天正抬头活动,以后的雨水也就多起来了。明人沈榜的《宛署杂记》有关于“二月引龙,熏百虫”的记载:“宛人呼二月二日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委蜿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用面摊煎饼,熏床炕令百虫不生。”由于中国北方多旱少雨,将引入家中,图的是风调雨顺,于是也冰产生了“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这一天,人们吃龙须面、龙鳞烙饼、龙耳饼子等等。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按地支推算,“五”为“午”,闻一多先生曾将端午节称为“龙的节日”。赛龙舟是端午节的重要内容,古时皇家龙舟的制作极为奢华,如南宋画院待诏李嵩所画《中天戏水岫》中的大龙舟,头、尾、鳞皆雕镂金饰,舟上建层楼台观,槛曲安设御座,两舷各三桨,气势雄伟,金碧辉煌。
古代帝王服饰中有龙袍。《清朝通志·器服略》中记载:“皇帝龙袍,色用明黄,棉袷纱裘,惟其时,领袖具石青片金绿,绣文金龙九,列十二章,间以五笔型色去。领前后正龙各一,左右衣襟处各一,袖端正龙各一,下幅八宝立水裾左右开。”在清代一般绣九龙,但从正面或背面看都是五条龙,合“九五之尊”的帝王称号。袍的下端排列着许多“水脚”,水上绣水浪,俗称“海水江涯”。包含着一统江山及延绵不断等寓意。
分布于中南地区的壮族、瑶族和西南地区的哈尼族均有“祭龙节”。壮族的祭龙节在农历二月间,祭时,由村中两户或数户人家轮流负担祭祀用的鸡、猪等祭品。认为杀猪祭龙,可保人畜平安。瑶族的祭龙节在农历三月初三,活动包括求谷魂、祭谷娘、祭盘古、祭玉皇、祭神农等。祭品是全寨人出钱购买的猪,祭毕由全寨人分食,妇女不得参加仪式。广西侗族流行耍龙灯。用竹片制成一条三四十厘米长的龙,龙须下有一包,以便点蜡烛,元宵节晚上玩耍。玩时,摆一张八仙桌,两面三刀人围绕桌子舞动,跳跃嬉戏,互相追逐,然后配以有节奏的乐器演奏,有声有色,十分有趣。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生肖与艺术
下一篇:十二生肖与成语
相关推荐